close

古惑姊:

 

    大姊我發現,排在瘋仔的BLUE! Monday系列後面壓力好大呀!

 

    不過我們做學問的要有志氣,遲早有一天要打敗他!

 

 

    今天要介紹的主題是「科學革命」。我想先介紹一本書給大家,Steven Shapin的《科學革命:一段不存在的歷史》(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75917),如果有機會能看的話,不僅對所謂「科學革命」這段歷史,甚至於對歷史學本身,都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
    首先,先來談談各位對科學革命的第一印象。在高中歷史課本中,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、工業革命並稱為「三大革命」,而這三個「大革命」則是造就今日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。在過去的時代,宗教神學的力量是凌駕於所有權力之上,甚至連國王都無法與教皇對抗,而這三個革命最大的共通點便是,講求「理性」、「人文」與「科學」,都是與神學分庭抗禮的學問與想法,因此史學家們最初將它們稱呼為「革命」是有其意義所在。

 

    但如同我上篇所說,命名是要很小心的,科學革命的英文是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,在英文中,the代表冠名詞,用意在於強調一件事物的獨特性與唯一性,開頭字母用大寫S與R,也有同樣的用意。可是這樣的用法是要很慎重的,通常我們這樣命名,是在很確定這段歷史的獨特性,例如秦朝(Qin Dynasty)、美國獨立戰爭(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或American Revolution),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大寫字母才會合理。我們來看看科學革命,其實它是一段歷經長時間努力下的成果,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並不像最直觀的革命「碰」的一聲就產生巨大改變,而且當代的科學家並沒有計畫,也沒有一起約定好說「嘿,待會兒我發現地心引力,你就負責提出地動說,然後咱們來轟轟烈烈地搞一場科學革命吧!」此外,在十六到十八世紀,這段充滿「巨大變革」的時代,如果細心一點便可發現,這些改變其實只侷限於所謂的上層階級。科學的知識雖然被科學家們不斷發掘,但並沒有普及到民間;所謂的啟蒙運動,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風潮,也僅僅是貴族們茶餘飯後的閒話家常,就好像總統今天提倡馬拉松運動,鄉下農夫只會說「挖哩剎洨哩」一樣,所以如果要說當時整個歐洲正瀰漫在「科學革命」的氛圍中,我想是要打上一個大問號的。因此「科學革命」這個專有名詞才會被最近的科學家提出來質疑,認為不應該有這麼一個固定的名詞來定義這個時代。

 

    這樣可能有人會問,那我們學歷史,如果每件事都被質疑,每個名詞都採取懷疑的態度,那不是太累了嗎?我只能說,其實這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困難性,起因就在於語言本身的侷限性,我們時常很難用單一字眼來描述我們所見到的事實,最簡單的例子,一個人的名字,或是外號,是否就能代表一個人?又或者我們自己有沒有辦法用少許的形容詞來形容自己?其實都是有其難度的,所以我們並非真的要在雞蛋中挑骨頭說每個名詞都必須被懷疑,每個名詞都必須被重新檢視,而是希望透過這種反覆討論思考的過程,來還原一些單純從名詞中看不到的現象和內容,透過不斷的檢視,也才能讓敘述更加完整。

 

    希望今天的討論能讓大家有所收穫喔!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提問,或是想聽哪方面的議題也歡迎多多留言討論!

 

    下次的議題暫定為:周公是否有稱王?以文獻紀載來討論禮教的提倡者周公在兄長初死,繼位者尚年幼的時期,是否有自立為王的可能性?

 

    那麼大家晚安,我們下次見囉!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異眼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